編者按:自中國科協啟動“三長制”(基層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試點以來,浙江省科協組織以“三長制”為抓手,全面提升基層科協組織能力,涌現出一批示范典型和優秀代表。
臺州市科協抓住“三長”吸納進科協組織后如何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一關鍵問題,創新性提出“三長”領銜示范項目的工作模式:“三長”領銜,變“服務對象”為“服務力量”;系統推進,變“試點引領”為“全面鋪開”;清單管理,變“結果監管”為“過程把控”,有效提升科協基層組織活力。2020年7月,臺州“三長”領銜制被中國科協列為地方科協深化改革工作試點項目。
即日起,本報推出“科協戰線優秀三長”欄目,記錄浙江省科協基層組織中的優秀“三長”。
在田間地頭揮灑燦爛人生
——記臺州黃巖區澄江街道科協副主席、高級農藝師張仙春
他是果樹的“守護神”、農民的貼心人、水果技術推廣戰線上的排頭兵和弄潮兒,他學農技、懂農業、愛農村,兢兢業業為“三農”工作保駕護航。他是臺州市黃巖區澄江街道科協副主席、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張仙春。
三十年來,他從街道科協委員、秘書長到兼職科協副主席,一路走來,他的足跡遍及轄區各村各戶。他多次開展農技培訓,無私傳授技藝給廣大農民,并在柑橘品種結構調整、精品水果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培訓與推廣、水果品牌營銷、農業科技攻關、課題試驗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難題。

學農懂農愛農敢展孺子風采
談到年輕時的夢想,張仙春坦言,似乎命運在冥冥中安排了他這一生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
1991年,張仙春通過公開招考進入到當時的澄江區焦坑鄉擔任農技員兼科協委員,從此與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疤焯煸谔镩g地頭跑,那時候就是一個果樹的‘赤腳醫生’!闭l家橘樹病了、誰家的東魁楊梅有問題了都會找上他。
剛參加工作的張仙春因為對果樹病蟲害防治的實際經驗不足,總要隨著農戶到田間地頭去實地查看,以便對癥下藥!澳强砷_不得玩笑,水果是農民的致富果啊!睘榱舜_保能及時控制病蟲害,張仙春在施治過程中對用藥量、藥水比例、用藥時間、噴灑方法等都會對農戶反復叮囑。
“不到田間地頭,怎么知道農民需要什么?”張仙春說,作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者,只有下到田間地頭,在第一現場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遇到不能解決的,就把問題帶回來,及時與上級專家會診并反復琢磨透了再傳授給農戶。
為了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省、市、區召開的各種培訓活動,張仙春都會抽時間去參加!爸挥胁粩嗟亍潆姟,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戶!
2011年,張仙春擔任澄江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他的工作重心也開始從單一的產前管理向產中增效、產后增收的全產業鏈轉變,向水果品種結構調整、精品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培訓與推廣、水果品牌營銷、農業科技攻關、科題試驗研究等全方位進軍,尤其在柑橘上,推廣了高接換種、大枝修剪、配方施肥、病蟲綠色防控、生草覆蓋、采前控水、完熟采收等技術。

改進種植技術幫助農戶創收
每到深秋時節,澄江街道鳳洋村的中國柑橘博覽園里,成片的“本地早”橘果掛滿枝頭,一路鋪展科技成果結出的累累碩果。
1998年之前,這片橘園里的橘樹以槾橘為主。雖然槾橘種植歷史長,曾經也是暢銷貨,但在果面品相、果型色澤、果實風味等方面,滿足不了新型層級化的消費需求,基本上已經處于被市場“半淘汰”狀態。
需求跟著市場走。張仙春便和同事一起對農戶進行培訓并推廣柑橘高接換種技術,從而達到品種改良的目的!案涕俑呓訐Q種就是在原有老品種的枝干上改接優良品種,進行品種更新,成型早、結果快,有保持果樹優良品質、優化果實內在品質等優點,也是柑橘品種更新的捷徑!
雖然柑橘高接換種技術能改良品種,但當時農戶的思想意識還不適應,他們堅持傳統的種植模式。為了打消農戶的顧慮,張仙春與同事先在部分槾樹上試接本地早蜜橘,通過品種選擇、接穗質量、嫁接技術等方面的嚴格把關,經過幾年連續的現場示范和精心指導,農戶看到了高接換種后產生的經濟效益,慢慢地接受了這項技術。高接換種技術從1998年開始“小試牛刀”,到2008年在面上大力度推廣,直到2011年,黃巖全區改接面積達667公頃。
“當時的本地早蜜橘也不像現在這樣年年豐產,而是有很明顯的大小年!睆埾纱赫f,為了幫助農戶創收,他和同事一起向農戶傳授施肥、整枝、環割、保果等技術。例如,大枝修剪,將橘樹修剪成自然開心形,樹冠通風透光,使柑橘著色均勻、立體結果,有效地解決了柑橘“質”與“量”的有機融合。

推廣優良品種助力柑橘振興
“剛工作那會,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橘子,面大量廣,印證黃巖蜜橘的輝煌歷史!睆埾纱夯貞浾f。
“本地早的吃功,飯店嫂的講功”。一直以來,“本地早”蜜橘以其“色、香、味”三絕,飲譽海內外。隨著后工業化步伐的崛起,種橘子的土地不少被用來建廠房等,加上種植成本增加,果農收益下滑,很多年輕人都出門打工,老種植戶缺乏良好的配套技術,本地早蜜橘慢慢走向下坡路。
時光不改前行的腳步。2019年以來,黃巖提出要擦亮“中華橘源”金名片,張仙春與同事們迎來了新的挑戰!包S巖蜜橘要振興,不僅要對“本地早”蜜橘進行提純復壯,還要在品種、品質上尋求新的突破,而推陳出新是黃巖柑橘產業振興的重要環節。在尋求中突破,在發展中壯大,張仙春對此躊躇滿志。
隨著大眾對柑橘口味的要求越來越高,紅美人、沃柑等新品種的出現,迎合了當下多層次、高端化的市場導向!氨镜卦缡窍阆闾鹛、甜中帶酸。而紅美人高糖多汁,果肉化渣性強,沃柑則以口感爽脆著稱,可謂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睆埾纱赫f。
近年來,在張仙春的科技引領下,澄江街道通過土地資源整合,引進了專業合作社、工商資本種植紅美人、沃柑等新品種,以此來助力柑橘振興!芭c傳統柑橘散戶種植、靠經驗種植不同,紅美人、沃柑基本上以專業合作社經營或引進工商資本進入這個產業!睆埾纱赫f。
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如今,澄江街道緊緊依托“永寧江科創帶”,奮力打造“中華橘源小鎮”,500多畝的現代柑橘種植基地在張仙春的精心指導下已初露鋒芒,蘊含著勃勃生機。循著張仙春一路走來的科技足跡,曙光燦爛,未來可期…… (本報記者 葉揚 通訊員 周丹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