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多年來,他始終奮戰在農業技術推廣一線,為臺州臨海市杜橋鎮農業技術推廣和糧油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貢獻。杜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技站站長李伯強,是杜橋鎮一名老農技推廣工作者。生于杜橋,長于杜橋的他,把大半生的心血傾注在杜橋這片土地上。

李伯強(左)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
足跡遍布田垟頭
全鎮107個行政村,大垅小垅,無一垅不在李伯強的腦海里。全鎮種糧大戶100戶,無一戶不認識李站長。
杜橋鎮塘下村是臺州市農科院臺早126品種的省級早稻千畝高產示范方所在地,富石村、獨木堂村、應山塘村等3個村是臨海市高產示范點,東葛村是全鎮甜瓜種植村,大汾區域是全鎮茄子種植區,金張村集中了全鎮最多的草莓種植戶……全鎮每一個村都有李伯強牽掛的地方,隔三差五下到田垟頭,手把手教農民怎樣進行糧油果蔬的高產栽培,時間長了他和許多農民成了朋友。
為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解決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李伯強常年活動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了解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竭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技術上的后顧之憂。
為了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他每年都組織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通過面對面、手把手傳授技術,提升農民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他帶領鎮農技人員不辭勞苦,起早貪黑,下鄉入村進戶,采取集中辦班、田間教學、個別答疑和現場點評、電話網上咨詢和印發明白紙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農民推廣農業適用增產增收新技術。根據農事季節,做好技術指導工作,他本著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主動入戶,突發事件及時入戶,技術咨詢指導隨時入戶的原則,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解決各種生產技術問題,對于一些關鍵技術親自示范操作,保證了技術操作不走樣。

無論在田間地頭直接與農民打交道,還是在農技站統籌全鎮的農業技術推廣,李伯強總能與其他同志一道,著眼大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積極探索適合杜橋地區氣候條件、耕作傳統的新技術、新方法。
他帶領團隊研究和推廣了早稻直播技術、水稻“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增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等多項種植模式。
為了進一步提高糧食、蔬菜種植效益,探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糧經結合的種植模式,2020年,在臺州市科協及臨海市科協的資助和指導下,李伯強帶領農技站2位同事與臨海市衛林糧食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金會軍一起,在杜橋鎮獨木堂村嘗試開展了早稻-晚稻-西蘭花輪作模式。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帶領同事參與全程管理,從播種、插秧、施肥、管水、施藥到收割、試驗,各類工作都親自帶頭干,較好地完成兩季種植和三季種植的對比試驗以及水稻栽插密度和用種量等多項對比試驗。他不叫一聲苦,不領一分補助。最終,該輪作模式的推廣與應用,不僅有效解決了冬季拋荒問題,實現了農田綠色過冬,更在省工、省種、省水、省肥、省藥、省秧的基礎上收獲兩季稻谷,極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使種植大戶實現了糧經雙豐收。杜橋鎮的西蘭花也在業內擁有了一定聲譽,浙江省西蘭花新品種現場會連續2年在杜橋鎮舉行。
吃苦耐勞干實事
2019年,臨海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利其馬”臺風襲擊,李伯強作為農技站站長第一時間擔負起杜橋鎮農作物災情統計和技術指導職責,連續十幾天堅守崗位,不畏高溫酷暑,帶領技術人員跑遍了全鎮所有鄉村、田垅,準確掌握全鎮災情,經常晚上加班統計、上報,為上級抗災決策提供依據,得到了領導肯定和群眾好評。
作為一名老農技推廣工作者,李伯強幾十年如一日,苦練內功,甘心為農,足跡遍布杜橋鎮的大小田垅,成為農田作物的守望者、農民朋友的貼心人,在平凡崗位上,用初心和使命書寫著最美的農技人生。 通訊員 曹之淵
